奔赴美好的途上——評燕茈散文集《再見花樹下》
欣聞作家燕茈《再見花樹下》近日出版,這是她繼《花樹下的舊時光》2018年出版后,時隔五年推出的又一力作。這本集子分為四輯共三十篇散文,其中有對親情溫情的回憶、心靈的獨白、讀紅樓夢隨筆以及游記篇章,這些編排,自然成輯,不是預設。我驚訝于在喧囂浮動的生活里能讀到如此純凈而又樸素的文字,這樣純熟的文字像山澗的一缽清泉,這些素凈、自然的文字從作者內(nèi)心流出,燕茈無疑是80后這一代具有才情的寫作者。
當我讀完這本集子,掩卷之余,我必須承認,這是我近年來讀過最受觸動也最受感動的一本文集。我的思緒沉浸在燕茈的文字當中,久久沒有走出來。這本以花樹下村莊為原型、鄉(xiāng)土為題材的非虛構(gòu)文學作品,作者以親情為主線,圍繞祖母、父母和自己之間的親情敘述,呈現(xiàn)了上世紀80年代客家山鄉(xiāng)艱難的生存背景,譬如,面對霸凌與不公,作者捍衛(wèi)了自我人格的尊嚴。作者與祖母的情感維系,其對父親的愛與不解,對母親傳統(tǒng)、賢惠、隱忍的書寫,雖然是凡人凡事,卻表現(xiàn)出故事中人物經(jīng)歷的不平凡,與其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成長的回憶錄,這毋寧說是一部現(xiàn)代鄉(xiāng)村個人家族的“史記”。
我驚嘆燕茈在花樹下成長的境況這樣艱難,她卻能以異于常人的堅韌實現(xiàn)了人生的兩個夢想。她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她在南粵文學界已得到廣泛認可。另一個源于稚年有寄人籬下之感,她想走出花樹下,把家安居到外面的世界,過一些安穩(wěn)的生活,這個夢想,燕茈也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逐夢而行,盡管她仍在奔赴美好的途上。我以為,燕茈是《紅樓夢》里妙玉式的女子,文采斐然,心性高潔,臉上帶有淺淺的微笑,像保留幾分心事,她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但也是耽于現(xiàn)實的寫作者。
作者講述每一個關(guān)于花樹下的故事都能打動人,我從燕茈的散文中找到了深切的共鳴。燕茈是客家人,自小住在圍龍屋,她以花樹下為藍本,還原了花樹下的舊時光。《慈柔聲聲滿江湖》一紙情濃,凝聚作者對祖母的親情追憶,懷念與祖母在鄉(xiāng)間一起生活的純真歲月。祖母命運崎嶇,一生逆來順受且充滿悲情色彩,先是因無法生育而為人輕賤;遇到真心待她的“伯公”,卻被一場洪水沖走;所幸最終經(jīng)人撮合與作者的祖父建立了家庭,祖母把余生的愛傾注在作者身上,冀望她將來“捉筆”。舊時,人皆認為筆墨是身份的象征,能出人頭地,當然,燕茈后來做到了,她沒有辜負祖母的期望。從《慈柔聲聲滿江湖》到《此愛》,跨越兩代人對愛的守護,作者復述祖母口中的客家方言:“菜刀往下切,愛往下走。”在多年以后,隨著作者女兒與嫲嫲建立起的親緣關(guān)系,悄然之間,上一代與下一代的親情在兩代人之間完成轉(zhuǎn)換、傳承、蔓延,祖孫兩代人單純、一塵不染的相處日子,瞬間充滿綿綿不盡的溫情。
燕茈投入巨大的情感描寫父親,一頁頁寫滿年少時愛與疼痛的層層交織,催人淚下,這是一幕對苦難歲月的追憶,它充滿悲情。父親的職業(yè)成了她少年時代的一道“難題”。因為父親工作不夠體面,被同學嘲笑,父親亦被作者認為是懦弱、窩囊的代名詞,實質(zhì)上,其父親為承擔家庭重任,有著異于常人的勤勞、忍耐。父親給予她無邊的愛護,在面臨壓力與焦熬時,也給過她嚴厲的責備。
燕茈通過一個個故事串聯(lián)起對家園的完整回憶,故事的情節(jié)展示了強烈宿命的主題。人生的很多境況是偶然的,但宿命發(fā)生于必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假如作者祖母在第二次人生轉(zhuǎn)折遇到的“伯公”不被洪水沖走;假如作者舅舅當年沒有扣下那個“有單位”的城里人捎給母親的那封信,花樹下的故事將會重寫。人生命運里的種種偶然、巧合,有時它只能用宿命來詮釋。正是這本作品呈現(xiàn)出時代性宿命的張力,才有了作者賦予承載著生命符號花樹下舊時光的特殊意義。在非虛構(gòu)寫作中,體現(xiàn)了燕茈真誠的寫作態(tài)度。
《心靈觸角》是燕茈從內(nèi)心的觸角,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進入社會,在報社工作的日子,是她職業(yè)里程的重要一站,紅星路101號是她逐夢的一個地方,告別了苦寒的黃土,但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活的難題,她一邊工作,一邊緩解家庭重擔,供弟弟讀書,不得不租住廉價房,居住環(huán)境的復雜,迫使其不斷遷移出租屋,我們很難想象她過去生活的處境。在報社工作十年,后來,燕茈還是離開了她難以割舍的編輯部;ヂ(lián)網(wǎng)與自媒體日益擴張,生存不易,她有許多難言之隱,選擇一個驛站的告別,是為了奔赴下一站的美好。
對于作者而言,生活與文學之間,兩者是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的。燕茈是一個“紅迷”,《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是紅學家漫談不止的話題,如王國維、張愛玲、俞平伯、周汝昌,不乏苦心孤詣,為此注釋。燕茈在第三輯《紅樓隨筆》對人物進行多維度的解讀和探索,體現(xiàn)出其對人性與命運獨特的思考與認知。如賈府初一到清虛觀祈福一幕,賈母始終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敢輕薄他者;鳳姐精明能干、善于察言觀色和機變逢迎;王熙鳳一向強勢霸道,漠視卑微。作者不禁拷問,那些居眾人之上,有著八面玲瓏之威,他們祈禱的福是什么?在賈府被抄時,只有賈母是清醒的,作者對世間福報的體悟,揭示了施比受更為有福,待人厚道與寬容,心存悲憫比一切高高在上的傲慢凌人更為有福。
古來文人墨客每到一處,多留下詩詞傳世。第四輯《行走絮語》匯聚了作者的游記散文。游記散文是近代文學不可缺少的寫作素材。燕茈的行跡多與名山有關(guān)。燕茈朝山,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走,她是虔誠的。她以“天下的水總歸一源”,透視出人生許多事要走一遭才明白。她的游記不乏有深切的人生體悟,彰顯出她古典、樸素的理想主義情結(jié)。
燕茈的身上有客家人的標簽,她的身上具有客家人勤勞、內(nèi)斂、隱忍、樸素的某些特質(zhì)。她對客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如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載體,她沉醉其中。“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他們居住在圍龍屋里,秉持守望相助的精神。客家人是一個有過多次遷徙的族群,他們在遷徙中尋找夢中的桃花源。那個屬于燕茈花樹下的“原鄉(xiāng)”,在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中,村莊里多數(shù)人已遷徙他鄉(xiāng)。昔日花樹下的不幸與苦難已成為過去,在奔赴美好的途上,燕茈以豁達、謙卑的心態(tài)回望原地,花樹下成為其記憶的永恒。
作者:黃俊怡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