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展現(xiàn)生命力量
作者:白桂花
猶記得,二月二,龍?zhí)ь^,春耕復始大地清明,雖然疫情防控的拐點還沒有出現(xiàn),但是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即便是病毒,也無法阻擋春天的腳步。
疫情一日不退,防控工作一刻不能松懈。只是時間不等人,眼看到了春耕備耕時節(jié),不能誤了村民的農(nóng)活。剛過二月初二,我和同事便帶著引導村民有序復工的新任務,再一次趕往泮坑村。
泮坑村距離萬綠湖不遠,是新港鎮(zhèn)的一個村落。我既是紀委書記,又是泮坑村駐村干部,常常到那里督查或是開展其他工作。從年初二開始,我們就遍訪村民,勸導村民居家不串門、不聚集,讓他們安心呆在家里,做好防護措施,以防被病毒感染。從一開始的動員宣傳,到村居封閉管理,隨著全國疫情數(shù)據(jù)更新,泮坑村的村民,也從最初的不在意,到積極配合,都選擇居家不外出,不給疫情防控帶來隱患。
從徐洞路口到泮坑村的路上,藍天白云隨著山林呼呼而過,我們到達村委會時,正是晴空萬里。泮河岸邊是開闊的田野,田野里一派村民春耕播種的忙碌景象,遠遠望去,陽光下一片生機盎然,讓人為之心喜。
為了保證村內的安全,新港鎮(zhèn)在泮坑村的必經(jīng)之路,即李田村口設置了聯(lián)防聯(lián)控檢查站,實行24小時的值守。檢查站是包括泮坑村在內8個村的生命線,我也在那里值班。每天白天都有外面的車輛想進村,都被一一勸阻。夜里沒有星星,但有帳篷、有集裝箱、有燈光,有守夜人。而此刻,太陽是多么熱烈,似乎要把一個月來病毒籠罩的陰霾一驅而散,我們日夜守護的人民,哪怕是正在經(jīng)受著疫情的煎熬,依然沉醉于深沉的大地,就如萬物復蘇的春天,在逆境中展現(xiàn)生命的力量。
我顧不得如夏日般的炎熱,欣欣然跑到地頭田間。這些都是我熟悉的村民,他們有的在用機器犁田,有的在往勻好的田地里放花生種子,有的在往土地施肥。我走到一位腿腳不太方便的阿婆前,詢問她近幾日的春耕復產(chǎn)情況,她開心地笑著,一邊說著幸好村干部及時幫忙,將化肥購置回來,使得村民能及早播種花生,一邊不停地往土地里放肥料,干練利索,如果不是知道她的身體狀況,根本看不出這是一位跛腳的阿婆。我拿起一顆花生種子,細細端詳,我知道,阿婆要把它和肥料一起埋在土里,它會破土而出,會生根發(fā)芽,這是生命的象征。
是的,這破土而出的生命,不正是“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嗎?沿著河岸,遠遠的我便看見了大爺忙碌的身影。我從河堤上,越過河水,來到了大爺旁。他正認真地干活,大爺說村干部幫村民們早早地購回了化肥,現(xiàn)在趁著孩子們還未上學,先把花生種下去。田間正在往勻好的土地里放花生種子的兩位女孩,就是大爺?shù)膶O女了。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延遲開學,開始網(wǎng)上教學,老師當起了主播。疫情可以隔斷去學校的路,但是,任何事物也無法隔斷獲取知識的途徑,在逆境中成長的學生,只會越挫越勇。
回首生命的歷程,似乎從沒有一個春節(jié),如今年一樣,取消了所有的節(jié)日活動,沒有莊重的慶祝儀式。曾經(jīng),媒體在提醒,詩人在吶喊,村民在感嘆,水泥鋪就的道路越來越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電視的節(jié)目頻道越來越多,春節(jié)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戴著王冠的病毒,讓億萬人民圍困于高高低低的家園,放棄了拜親訪友。
在這場疫情的突襲中,嶺南也未能幸免。“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曾讓蘇東坡留下名詩的嶺南,如今就在它的邊陲,就在天上瑤池水的萬綠湖畔,在一個叫新港的客家風情小鎮(zhèn),一場戰(zhàn)“疫”轟轟烈烈。
如果要在史書上記載一段文字,我愿意用不那么嫻熟的字句,將這些日子發(fā)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平鋪直敘地表述出來,不用刻意雕琢,不用費心修飾,更不用傾情勾勒,每天都是一個新的故事,每個基層的“戰(zhàn)士”都是故事發(fā)生的主角,每位人民都是故事發(fā)生的主線,每座青山都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