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和“吃”文化
作者:徐軍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說與世界各民族共通的各類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單中華民族獨立創(chuàng)造的文化,就有易經(jīng)、中醫(yī),有道家、儒家、法家、中華佛家等諸子百家,還有酒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飲食文化等等,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相互映襯,栩栩生輝。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里,民間的美食早已定位有八大菜系,分別是:粵菜、川菜、湘菜、蘇菜、閩菜、魯菜、浙菜、徽菜,除此之外還有東北菜、湖北菜、新疆菜、貴州菜、京菜、唐菜、贛菜、豫菜、滇菜等各類菜系,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著它傳奇美妙的故事。
清朝末年紫禁城皇宮里就研究聚集了滿漢全席共108道菜,分別是54道北方菜和54道南方菜。如今的滿漢全席,經(jīng)過民間100多年的發(fā)展壯大,已經(jīng)定位有500道菜,其中辣菜250道菜,不辣的菜有250道菜。如果你不學會吃辣,那將少了一半的口福,實乃憾事。
遍布全國各地的各類小吃名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北京炸醬面、岐山臊子面、比昂比昂面、廣東云吞面、陜西油潑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擔面、蘭州拉面、河南燴面、北方手搟面、東北冷面、潮州撈面以及各類拌餡的混沌云吞等面食就有幾百種。
云南的過橋米線,傳頌著優(yōu)美感人的愛情故事,福建沙縣小吃成為覆蓋全國的夫妻模范小吃店。四川酸辣粉、廣東河粉、常德米粉、桂林米粉、江西米粉、陳村米粉、陜西涼皮等,則作為米粉美味小吃的代表性美食。
“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上百種葷素拌餡的餃子,更是我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美食。單單說三大直轄市,就有傳統(tǒng)的三大包子品牌:北京的慶豐包子、上海的南翔包子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還有河北灌腸包子、湖南紅糖包子、杭州的小籠包,各有其美味。
在酒店飯館里,廚師們能炒得一手好菜,會大大增加顧客的回頭率。年輕人追求對象,若是自己能炒得一手好菜,能大幅度提高戀愛成功率。在家庭,女主人若是能炒得一手好菜,就能促進家庭的安定團結(jié),極大地降低夫君出軌的概率,不是社會上流行有這么一段話嗎?“要想家庭幸福,練好你的廚藝,拴住夫君的胃。”
舌尖上的中國,吃在中國,吃在廣州,成了世界各民族夸獎中國美食的口頭禪。
再說說中華文化里不同于飲食文化的“吃”文化。所謂“吃”文化,就是以“吃”字為代表組成的詞組,跟飲食沒有多大關(guān)系,并且這種“吃”文化語言也只有咱中國人能聽懂,老外聽了完全是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常常把“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話掛在嘴上,準確表達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吃”文化是何等的重視。
在中國的民間話語里,“吃”文化完全不等同于飲食文化,而是以“吃”字組成的詞組來形容各式各樣的事物和現(xiàn)象。比如在工作單位“吃”的詞組里,說這個人混得好叫“吃香”,多管閑事叫“吃飽了撐的”,被告上法院叫“吃官司”,出乎意外或者被嚇一跳叫“吃驚”,威脅人叫“吃不了兜著走”,記住過去的教訓叫“吃一塹、長一智”,斗不過別人叫“吃虧”,在單位混日子叫“吃大鍋飯”,幫了別人卻沒得到認可叫“吃力不討好”,不怕硬就怕軟的叫“吃軟不吃硬”,拜訪別人遭到拒絕叫“吃閉門羹”,拿了交易后的好處費叫“吃回扣”,被人欺負不能維權(quán)叫“吃啞巴虧”,做事主動卻被誤解叫“自討苦吃”,形容一個人心狠手辣叫“吃人不吐骨頭”,遇上厲害的對手時躲避叫“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
社會始終在發(fā)展,文化永遠在進步,中華民族勤勞而又極富有智慧,健康、環(huán)保、營養(yǎng)是當今飲食文化的主流,而“吃”文化詞組也會繼續(xù)在百姓民間里不斷地發(fā)展、充實和完善。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