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為筆留瑰寶 蠟石為本傳匠心 和平玉石雕刻師謝慶國希望通過雙手讓河源蠟石脫胎換骨
“對于自己所掌握的這門手藝,我不會吝嗇,只要有人肯來學,我就愿意教。”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和平玉石雕刻師謝慶國說,玉石雕刻技藝是一項國粹,更需要年輕人來傳承和發(fā)揚。
今年,謝慶國在和平創(chuàng)立了“玉人工坊”工作室,以河源本地黃蠟石為創(chuàng)作載體,深挖河源地區(qū)民俗文化題材,在與本地奇石、玉雕愛好者共同暢享玉雕文化魅力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客家文化與玉石雕刻文化傳承新路。
謝慶國的作品。本報記者 曹志成 攝
半路出家的玉石雕刻師
謝慶國原是一名電工,1995年進入一家玉石雕刻企業(yè)工作。“因為電工的工作相對清閑,老板就覺得我有點‘無所事事’,于是便問我有沒有興趣學習玉石雕刻。”謝慶國笑著說,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玉雕之路。
為了學好玉雕,謝慶國仔細觀察學習玉雕師傅開料、畫料、雕刻、打磨、拋光,一旦有空閑工位,他便坐了上去,從最基礎的繪畫開始模仿操作。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玉雕枯燥乏味的流程,讓身邊的工友換了一撥又一撥,但謝慶國卻在雕刻的成長中品味到了人生的樂趣,并得到了海派玉雕大師曹春華和香港玉雕大師羅志光的悉心指導。
經(jīng)過10年沉淀,謝慶國的雕刻技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作品題材類型廣泛,極善用巧色,常讓人感嘆造化的神秀和設計構思的精妙。如同謝慶國2008年獲得中國玉雕百花獎銅獎的作品《花開富貴年年有余》,巧妙運用冰種紅翡,采用鏤空技藝,精雕成牡丹花,寓意“花開富貴”,旁襯以一對栩栩如生的鯉魚和荷葉,寓意“年年有余”,作品雕琢細膩,造型嚴謹而又不失靈動。
據(jù)了解,謝慶國雕刻的《七彩鳳凰》《代代封侯》《大顯富貴》《春江水暖》《一路榮華》等作品,先后獲得多屆平洲玉器精英獎、銀獎、銅獎等榮譽。
打造客家文化傳承新路
2018年,回家休假的謝慶國偶然間去到了一個玩石朋友家里,朋友收藏的各類黃蠟石,瞬間讓謝慶國眼前一亮。“雖說是黃蠟石,但是除了形奇紋美之外,其質(zhì)地細膩,色澤純凈,水種達到了寶石級別。”謝慶國說,和平和紫金能夠有這樣的黃蠟石出產(chǎn),這讓他感到詫異的同時也深深惋惜,黃蠟石可雕可賞,近年來,在國內(nèi)頂級的玉雕大賽中,黃蠟石參賽斬獲佳績已屢見不鮮,而河源的玩石愛好者仍然停留在收藏原石的階段。謝慶國萌生了用河源本土蠟石進行創(chuàng)作的想法。
今年,謝慶國開始了自己的嘗試。“最開始并沒有太大的把握,但嘗試的結果讓我喜出望外。”謝慶國一邊說,一邊朝著家中擺滿蠟石作品的木架看去。記者看到,在木架上,擺滿了今年以來謝慶國的各類蠟石作品,尤其展架上的作品《獨立峰頭》,一塊不起眼的和平本地黃蠟石,經(jīng)過一番切磨刻劃,巧色出一只栩栩如生的蝎子傲立峰頭。石友們看了這件作品,都驚呼這可謂是化腐朽為神奇之佳作。
嘗試的成功也最終讓謝慶國決定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今年9月,謝慶國在和平成立“玉人工坊”工作室。“雖然妻子和孩子在深圳,但和平有著我的根,回來我并不后悔。同時,作為愛石之人,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讓河源蠟石脫胎換骨,也讓更多家鄉(xiāng)人能了解玉石雕刻這門技藝,并傳承和發(fā)揚。”談起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謝慶國這樣說。
本報記者 彭茂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