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燈
“升燈,再升,步步高升!”伴隨著禮生的高聲唱喏,花燈緩緩升至距房梁的三分之一處,廳內(nèi)眾人齊聲頌祝:“盞盞花燈亮華堂,祖宗保佑添丁郎,兒孫代代有名堂,光宗耀祖萬年長!”
頌完,鑼鼓喧響,鞭炮齊鳴,族人親戚齊聚祖屋廳內(nèi)吃燈菜,“燈仔”派發(fā)紅包。至此,一年一度的上燈儀式告一段落。
暖暖的春日陽光照在灰白的屋脊上,百年老屋像剛睡醒的獅子,瞇著眼睛,心滿意足地伸了個懶腰。朱紅的大門外,半月形的大池塘波光粼粼,在陽光下閃著動人的光澤。池塘邊的幾株桃樹,一簇深紅、一簇淺紅開得正熱鬧。細看時,嫩綠的葉子,毛茸茸的豆粒大小的桃子在梢頭怯生生地探著頭。樹下,白色的芥蘭花、黃色的油菜花、紫色的豌豆花,一團團,一叢叢,在風(fēng)中輕輕搖晃著,送來一陣陣淡淡的清香。
上燈,最令人興奮的是準(zhǔn)備的過程,帶著愉快的期待,去年添丁的人家開始炸油果,做炒米。泡好的糯米須“破粳”,即摻入三分之一的粳米去碾粉,碾好后加開水,煮溶的糖攪拌,充分揉搓后,蓋上濕布放在竹匾里醒一夜。第二天拂曉摻入芝麻,把面團重新揉一遍,然后揪成一小團一小團搓成圓球形。鐵鍋里倒入一桶油,大火燒開,中火下面團,面團浮起后轉(zhuǎn)小火,炸至金黃再撈出瀝油。十分費工費時,但客家人仍年年樂此不疲,待油果晾涼后壘成金字塔形,頂上插桃花或菜花。手巧的人一座能壘一百多個油果,近一米高;一般壘六十多個,半米來高。壘油果得趁熱,冷了就硬了,不聽擺布了。
接下來是做炒米糕。把曬干的大米放進膨化機里,持續(xù)加熱,溫度到達兩百度,“嘭”的一聲大響,黑乎乎的機罐炸成兩半,白花花的炒米就出來了。平展展的木桌上鋪一個長方形的鐵皮框子,約一寸高,倒入炒米,淋上熬好的糖稀,趁熱用粗大的鐵碾子來回壓實,待涼了用刀切成兩寸長、半寸寬的長條狀即可。講究些的人用葵花子仁炒好了,配上椰蓉制成糕狀代替,清香可口,甜而不膩。做好的米糕也要壘成金字塔,再插上時鮮花朵,寓意花開富貴。
然后是備三牲?图业貐^(qū)的三牲是豬、魚、雞。隆重些的人家用整豬,把豬宰好,全身涂上紅色,讓它趴在專門的箱籠上,由兩個人將它抬至供桌前。不過這樣的豬須在祠堂里呆上整整一個上午,身上除了紅彩,還會落滿香灰、鞭炮屑,事后處理起來十分麻煩,F(xiàn)在的人一般買個豬頭或切一大塊豬肉,裝在紅色袋子里供奉,避免浪費。初開啼的公雞殺好后,讓它趴坐在紅色搪瓷盤里,昂首挺胸,上鍋蒸熟,嘴里叼一枝花,擺上供桌。魚就比較簡單,熟魚、魷魚均可,也有講究的人特地用紅色水桶裝了一尾紅色活鯉魚來的。
待這些大件備好后,加上花生、糖果、桔子,炒米糕、油果擺成六大盤,其余供品隨各家喜好,有錢可多買些,沒錢少買些。
農(nóng)歷正月十二一大早,各燈主家就挑著“籮格”,扛著鞭炮,抱著小孩,浩浩蕩蕩奔祠堂而去。一般十點之前擺好供桌,響鑼、鳴炮、接獅子拜祖,主祭者就位,念祭文、宣”燈仔“名單,引領(lǐng)大家鞠躬,上香、進爵、獻寶,等上燈時辰一到,合力升燈,頌祝、響鑼、鳴炮、獅子再拜,眾人吃燈茶,接紅包,方喜氣洋洋散去。
一套程序下來,忙而不亂,井然有序,熱鬧非凡,就連門外那桃花、菜花,也在淡藍色的鞭炮煙霧里不住點頭微笑,仿佛沉醉在這春風(fēng)里。
聽人說,客家地區(qū)上燈由來已久?图胰肆文线w到達嶺南,落地生根頗不易。是以每有男丁出生,必大開祠堂,上燈告知祖先。
都說嶺南客家人多是秦朝隨軍士卒,可是那六角花燈,分明是宮燈樣式,莫非當(dāng)中有不少戰(zhàn)國貴族后代?
作者:羅翠萍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