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似乎是大家潛意識中想當然的事,正如除夕除舊歲一樣。然而仔細想來,你可能像我一樣,又想不出鬧元宵的事,究竟怎么鬧?鬧什么?
猜燈謎?鬧花燈?打火龍?上燈?好多好多,你也許可以數(shù)出一大串,每個都覺得是,又覺得不是。這都是資訊發(fā)達惹的禍——都把全國各地的鬧元宵,都當成自己的了。
身為七零后客家人,橫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崇拜金錢至上的當今,能想起的元宵節(jié)目真的不太多,相比較常見又隆重的,應該就是上燈了。
然而上燈也不是每族每房都有的?图胰,講究的血脈,是傳統(tǒng),每個姓氏之下,又會細分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等等,這個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其實就是最早來到此地居住的祖先,而生下的兒子,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下來的族人。我的故鄉(xiāng)豐稔鎮(zhèn)禮堂村,以鄒姓居多,而鄒姓又分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我所在的大房,因為一直單傳,相對人丁較少,就沒有上燈這個習俗。而其他房則人丁興旺,每年都會舉行盛大而隆重的上燈儀式。
添燈,即添丁,過去一年中所生的男丁,都會在這個時候,在祠堂上掛上一盞自制的花燈。這個過程,在以前,往往神秘而不外宣,由族中年長且有威望的老人舉行儀式,程序一套一套的,莊嚴、隆重,很有儀式感。現(xiàn)在則開放多了,生男生女的都可以去上燈,圖的是個傳承,是熱鬧,是喜慶。
上燈往往是好幾天,全族男女老少都來,儀式是儀式,儀式之外就是團聚、聊天、胡吃海喝。還會聘請民間演出團體前來助興:打馬燈、舞獅子、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年少時的我們,最中意的就是看電影了。什么《鐵道游擊戰(zhàn)》《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百看不厭。再后來,《少林寺》《濟公傳》,一場比一場經(jīng)典。所以,那時候,哪里有上燈,哪里就有我們,過村過寨都是常事,我們是奔跑在村道上的快樂小精靈。
讀書后,那時的傳統(tǒng)是出了正月十五就開學,就是說過了元宵就得去上學了,從那時起,我們對元宵節(jié)是又愛又怕了。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零零年代,全民都在講經(jīng)濟的那些日子,人們對上燈這類傳統(tǒng)習俗,是有所看淡的,很多地方都沒有搞上燈這個習俗了。有的直接捐錢了事,上燈點燈,就讓族人代替,簡單、敷衍,也就失去了那種意義與味道,F(xiàn)在,隨著國家提出“四個自信”,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我們也應當“文化自信”,很多習俗也恢復了。有的地方甚至因為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把別處的習俗也帶進來了,如舞香火龍,以前是比較少見的,現(xiàn)在很多村都有了,至于打馬燈、舞獅子,更是每村必有了。當然,新興的大媽廣場舞,才是每節(jié)必有的新習俗。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像猜燈謎這些以前費腦的,且繞有興趣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已變得簡單。但無所謂,我們要的是這種氣氛和味道:無謎不元宵嗎,在廣場掛上燈籠,寫上燈謎,大人小孩邊看邊猜,也是鬧元宵的重要節(jié)目。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鬧了嗎?沒節(jié)目?不可能的!到商場去買包湯圓,芝麻餡的也好,花生餡的也好,煮上一鍋,一家人圍著,熱騰騰的吃上一大碗,其樂也融融的。
作者:那云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