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香港見聞錄丨親歷“變臉”:立法會“半日游”
每周三是香港立法會開例會的日子。
聽聞之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引進”所謂臺灣模式,反對派議員上演“全武行”,使得香港立法會會議廳首次出現(xiàn)議員爬桌、包圍、阻路、搶奪、施襲等暴力行為,小仙我如此“八卦”,自然好奇地跑去申請旁聽,想見識一下西方民主的“香港版本”。
香港立法會會議廳
市民或游客進入立法會十分容易,安檢后登記證件,便可旁聽。
但是前來旁聽的市民極少,原來電視和網(wǎng)絡都有直播。記得若干年前,我曾在倫敦排隊一個多小時,才得以旁聽英國下議院會議,感覺這點香港略顯進步。
然而,進步的是科技手段,民主的精神——我反對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堅決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似乎沒有得到英國這個原宗主國的“真?zhèn)?rdquo;。因為在英國議會,說粗口、人身攻擊等都不被允許,議員可以用“噓”聲表達不滿,但也會被議長的“Order,order”(秩序,秩序)的警告壓下去。
同時,英國下議院從1935年開始,就在雙方座位第一排地板畫上了紅線,中間相隔 3.96米 (即兩個人手臂加上兩把英國標準佩劍的長度,防止一言不合拔劍相向),任何人不得跨越這兩條“楚河漢界”,打架者還會被處以6個月禁止進入議會廳的懲罰。
而這一切“預防措施”和“處罰手段”,都沒有被“平移”至香港立法會——這是我說沒有得到“真?zhèn)?rdquo;的原因,也許也是香港立法會議員有恃無恐打架的原因。
昨天的會議,有6位議員提出了22項口頭質(zhì)詢(如下圖) 。
口頭質(zhì)詢一般都是傳媒關注的焦點,畢竟會有一些激烈的言行可以博取市民的眼球——對于某些人,眼球也許就意味著選票,因此立法會的質(zhì)詢,是那些想“紅”的議員最好的“舞臺”。
比如10月17日,行政長官答問會上,一群泛民議員就再度動手,又舉牌又獻白花又打架,以致會議兩次被中斷。
10月17日,行政長官答問會上的“政治秀”,由之前的旁聽市民提供
不過,有旁聽者告訴我,一大早何君堯議員被人蓄意傷害的新聞就刷屏,估計議員們表面上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同仇敵愾”的,因此這次“暴力鬧劇”估計不會上演。
話雖如此,還是有議員“咆哮公堂”,質(zhì)問保安局局長為何還不下臺。在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淡定回應會繼續(xù)堅守崗位后,該議員還是揪住不放,最后被立法會主席打斷發(fā)言。
還有女議員拍臺拍凳言辭激烈形同吵架,而且來得令人猝不及防,前一秒還是語氣平和,下一秒突然爆發(fā),“變臉”之快使我想舉個手機拍攝都來不及?磥碓谙愀厶貐^(qū)當官員實在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分分鐘被人嚇一跳。
但從觀眾角度來看,對于普通老百姓,會覺得對方如雷霆風暴,這邊卻是“和風細雨”,這場“秀”就顯得不好看了。如果像臺灣那樣,被人拍到“開會打架,會后喝酒”,這才比較有趣。
據(jù)說,臺灣選民已經(jīng)習慣議員打架,有的還認為這是在為他們代言。議員們不顧體面,裝腔作勢地大動干戈,就是要演一出戲給選區(qū)的選民看,讓他們看看自己“工作”多么賣力。此類沖突,更像是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政治秀”。
有香港市民告訴我,以前,香港立法會開會,雖然有言辭沖突,卻罕有動手。今年6月份以來,情況有所惡化,反對派議員鼓吹“違法達義”,對整個社會都有不好的影響,不僅浪費納稅人的公帑,還給下一代傳達出“誰惡誰有理”的負面訊息。
平心而論,我的觀感,香港官員對質(zhì)詢的回復也是過于“官方”。比如“虛假及危害公共安全的網(wǎng)上信息”和“校園內(nèi)的政治紛爭及暴力”這些市民關注的問題,有關官員卻回答得不痛不癢,令人覺得“無料到”,無疑會增加市民的不滿。
這次在香港立法會“半日游”,走馬觀花,略有所感:民主見識過,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好的地方,如公開透明,是可取的,但以吵鬧、罵街甚至打架的方式進行“監(jiān)督”,真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嗎?真的是社會運轉的唯一路徑嗎?這個問題,就呵呵了。
來源:發(fā)自香港 臨江仙客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