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人有一種年味美食
釀豆腐是客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無論是宴請賓客,還是家人團聚,它都是客家菜的首選。今天要講的卻是釀豆腐的衍生菜肴,同樣美味但比豆腐更易于保存的釀豆腐果,也就是釀油豆腐。
家家過年必備的菜色
大年三十下午,不到18時,東源縣柳城鎮(zhèn)下壩村楊永昌家的年夜飯就開桌了,桌上菜色與往年差別不大,糖燜肉、白切雞、清蒸魚……當(dāng)然,也少不了我們今天的主角——白蘿卜燉釀豆腐果。外皮金黃、內(nèi)餡飽滿的釀豆腐果鋪在燉得軟爛的白蘿卜上面,色澤清新誘人。吃一口,豆腐果韌,肉餡滑,蘿卜軟,湯汁濃郁,令人恨不得將舌頭也吞下去。
楊永昌今年已經(jīng)60多歲了,他說,孩子們都長大了,今年的年夜飯就讓家中晚輩們張羅。“我家在前幾天就在村里買了三斤豆腐片,釀了一大盆,夠吃好多天了。釀豆腐果是年年都要做的,這東西好起落,放著隨時能夾起來熱了招呼客人,不會夾爛。”楊永昌這樣說。
楊永昌所說的豆腐片與豆腐果相似,只是外形上有所不同,豆腐果方正、鼓起,豆腐片偏長、扁平,因扁平的豆腐片所占體積更小,近年來倒是比豆腐果更受歡迎了。
客家人過年過節(jié),總是要釀豆腐、釀豆腐果、釀客家三寶(苦瓜、茄子、青椒)。在河源,因年前就要做好部分菜品供春節(jié)期間食用,釀豆腐反而沒有豆腐果多。
做豆腐的人
從前,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將下半年地里收獲的黃豆拿出來磨豆腐,磨好的豆腐拿回家切成小方塊,再用花生油炸至外皮金黃、內(nèi)里中空,這就是豆腐果。而如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自家到村里石磨處磨豆腐了,基本是到集市上購買,一部分人也會向村里做豆腐的人訂購。
在下壩村,做豆腐的人不多,僅有幾人,而這幾人目前年齡都比較大了。例如楊永昌家的豆腐,就是從下壩村中村的楊阿舉家買的,楊阿舉今年也將近70歲了。
十幾年前,與記者同居住在四角樓的“同屋人”阿蘭娘(客家方言,意為嬸娘。PS:記者在村里輩分較高)也曾是做豆腐的好手。那時,還在上小學(xué)的記者每天中午放學(xué)后就去幫阿蘭娘推磨。阿蘭娘的石磨就擺放在公共的廳堂里,直徑約有1米,她做的是鹵水豆腐,在當(dāng)時很受村民們喜愛?上У氖牵髞硭送,就不再做豆腐了。
年三十晚,記者在村里閑逛,順便去阿蘭娘家里看望了她。阿蘭娘今年已經(jīng)有90歲了,拄著拐杖,但精神很不錯,門牙還有五六顆。她與記者聊起磨豆腐的往事,歷歷在目。年初一早上,記者再回到老房子里去看那個石磨,磨盤還在原地,紋路深刻清晰,卻已鋪滿灰塵,上面原先掛著的橫木也堆放在了墻邊。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