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炒茶
暑假回老家,一下車便看見公公在家門前的籬笆旁采摘茶葉。聽家人說這一行茶葉是爺爺種的,茶葉名叫“水仙茶”,因為爺爺是個教書先生,當時在縣城第一中學任教,難得回家一次,因此,茶苗一直都是公公在管理,自然而然,“炒茶”這一任務也一直由他來完成。說實話,嫁入夫家二十年了,只喝過公公制作好的干茶,卻從沒親眼見過他怎樣制作茶葉,這一次偶然讓我碰上,觀看“生茶葉變成干茶”制作過程的想法油然而生。
公公把茶苗上的嫩枝一根一根地采摘下來,清理干凈后便開始制作茶葉。他把平時用來煮菜用的約直徑1米的大鐵鍋洗刷干凈,讓我起火熱鍋,不一會,躺在鍋里的水“吱吱吱” 地叫呶一番便化著一縷輕煙在人間蒸發(fā)掉了。锃亮的鐵鍋已被火堂里的火苗烤得渾身發(fā)燙,公公把手伸到鐵鍋上空試探一下說,溫度還不夠。我又往火堂里添了兩把柴草,他再次把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布滿老繭的手伸到鐵鍋上空說:“可以了,鍋里散出的熱氣會燙手了(80℃左右),控制火候,炒茶的時候要‘文火 ’。”而后,矯健地轉(zhuǎn)身把剛才從茶苗上摘下的嫩枝往鍋上倒,快速地翻炒起來,一手拿筷子挑起青茶葉往另一只手掌方向拋去,另一只手接住茶葉的同時把五指張開,青茶葉從指間散落下去,這樣便使得每一片茶葉受熱均勻。
首次在鍋里翻炒十分鐘左右起鍋。把炒熱的理茶葉撒到簸箕上,只見公公用手撈起來,散開,又撈起來,散開,如此幾次之后,溫度適宜了,便將茶葉聚堆使勁地搓起來,就像搓面團一樣。搓幾分后茶葉漸漸變?nèi)彳洠枞~已成團,揉出來的葉汁把簸箕都染成了綠色。搓約十分鐘后,把已搓蔫了的茶葉在簸箕上散開。公公說,要炒三次,才能成“干茶”。
第二次翻炒的溫度要比首次底一點(60℃左右),因為首次是生茶葉,第二次是被揉搓蔫了的茶葉,也就是說已被“殺死”。我再次添火熱鍋,這一次,他試溫度的手比第一次的高度矮了有1尺左右,說是手放低一點,感受到像第一次差不多的熱度,其實溫度比剛才低很多的啦。試到適宜溫度時,公公將簸箕上已殺青的茶葉再次倒進鍋里,這次公公沒有用筷子,直接用雙手在鐵鍋上快速地翻炒,公公說,撈起再搓的工序和第一次一樣,只是,這次搓茶葉時的手感有點不同,會粘手。
第三次翻炒的溫度要比第二次更低(40℃左右)。這一次公公把炒了兩次也搓了兩次的嫩枝用刀切成約1 厘米的段,撒到鍋里,用手當耙子把茶葉撈起,散開,撈起再散開,幾次之后茶葉已均勻地在鐵鍋上形成一個圓形,然后用一只手快速地順著同一個方向旋轉(zhuǎn)著炒,像是在畫圈圈,畫幾圈后又撈起,散開,撈起再散開,幾個回合后,便聽到茶葉摩擦鐵鍋發(fā)出的“沙沙”聲,此時,公公讓我;,說用火堂里灰碳的余溫烘干即可。
看著鐵鍋里面的茶葉,嫩葉已圈縮成團,嫩綠嫩綠的,我探身在鐵鍋上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一股濃濃的茶香撲鼻而來,不禁向公公投去了贊許的目光。當晚,我們一家就喝上了公公用傳統(tǒng)方法手工炒制的新鮮茶,當熱水擁抱茶葉的那一刻起,茶葉又“鮮活”起來了,上下?lián)u曳翻滾,頓時茶香四溢,呷上一口,味如甘霖……
作者:凌曉芳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