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剛有情,故宮有義
南方都市報6 月21 日訊,《河南周口農(nóng)民意外離世,故宮明天為他開追思會》:32 年前,河南周口一位農(nóng)民何剛將從自家院里挖出的 19 件珍貴文物悉數(shù)捐給故宮博物院。32 年后,聞悉這位農(nóng)民不幸離世,故宮博物院要為他舉行追思會。這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文物被挖出后,不少買家聞訊上門,開出不菲的價格。對于一位普通農(nóng)民而言,或許這是一夜暴富的機會,何剛卻拒絕了所有買家,進京獻寶。試問,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心中能夠堅持“文物屬于國家”的意識,抵制“一蛇皮袋子”金錢的誘惑。何況這是在80 年代做出的選擇。也正是這樣的義舉,這位普通農(nóng)民的名字才會成為故宮重點關(guān)注的捐贈者,以至于在他意外離世后,破天荒地為他舉辦追思會。
故宮為一位普通農(nóng)民舉辦追思會,這體現(xiàn)了故宮對捐贈者的最高禮敬,彰顯出一種巨大的溫情,也是一種人文關(guān)懷。從另一層意義上而言,故宮此舉更像是一次對捐贈者價值的宣示。32 年前,何剛對國家文物保護付出真情;32 年后,故宮對何剛這份情報以義,如同“投桃報李”,用情義相互打動人心。這無論是對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文物捐贈群體,都是一個值得參考和借鑒的嘗試。
挖到文物,到底捐贈還是不捐贈?這是個道德問題,又是個法律問題。但該如何對待捐贈者?卻理應是一道具備溫情的必答題。故宮此舉,正是用溫情的方式回答捐贈之質(zhì)疑。史無前例的追思會,也為我國依法保護文物工作開創(chuàng)了歷史先河,繼而又在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位離世的普通農(nóng)民受到如此待遇,這充分表明,只要是為保護國家文物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黨和國家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但如果觸犯法律,將國家文物視為己有并且侵占的,那就會受到國家法律的責任追究。兩種選擇,其結(jié)果卻是截然不同的。
刻下自己芳名的捐贈榜,還是被追究責任的判決書,你會選擇哪一種?
吳奕鎮(zhèn)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