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種愛潤物無聲 總有一種付出毫無怨言
閱讀提示:
“每天,下了班回到家,買菜做飯,喂公公吃飯,忙完家里的家務事,晚上十點多才能坐下來。”這是曹友蘭工作 “八小時以外”的真實生活寫照。25 年來,曹友蘭服侍老人、帶大孩子、照顧全家人起居,攜手家人抵御生活的風風雨雨。這個有愛的家庭,今年被評為廣東百戶“最美家庭”之一。
曹友蘭(右)在照顧患病的家公。(資料圖片)
毫無怨言的付出
1991 年,曹友蘭成家,那本應該是人生幸福的一年,可是,父母的相繼離世,讓她承受了莫大的打擊,也讓她更加珍惜“家公家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父母之情。二十多年來,這個平凡的家庭一直在正常的軌道上行駛著,直到2013 年某天卻遭遇了變故。
2013 年6 月,曹友蘭90 多歲的家公突發(fā)高燒、呼吸困難,被送往醫(yī)院急救,經過十幾天的治療,家公的命雖然保了下來,但是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曹友蘭主動擔起照顧家公日常生活的重擔,早上起床的時候,她便與丈夫一起幫家公洗漱;開飯的時候,她盛好飯,一口口喂家公吃飯;夜深人靜的時候,她起床幫家公清洗尿盆;天氣晴朗的時候,她會推著輪椅,帶家公到外邊轉轉。為了讓家公更好地恢復,曹友蘭堅持學習醫(yī)護知識,以便可以為家公解決平時出現(xiàn)的小問題;堅持學習按摩術,有空就為家公按摩;堅持學習科學飲食,為家公合理配餐。
“爸,你半夜口渴的話叫我。”這是這個家庭最經常能聽到的話。這一切,街坊鄰里都看在眼里,不少親友知道曹友蘭辛苦,邀請她出去外面旅游,放松一下,她都拒絕了,因為她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4 年來,曹友蘭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她心里惦記著家公家婆,半夜時不時爬起來照看家公家婆,聽聽有沒有動靜,看看有什么要求,沒有半點怨言。2016 年年底,曹友蘭的家公與世長辭,家婆悲痛欲絕。曹友蘭強忍傷心振作起來,經常帶家婆出去散步,陪她聊天,盡心盡力照顧好家婆,她說:“爸去世了,我要照顧好媽,讓她不孤單,讓她快快樂樂地生活。”
潤物無聲的傳承
1968 年,曹友蘭出生在源城區(qū)埔前鎮(zhèn)一個土屋瓦房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為了生計、為了養(yǎng)大四個兒女,常年忙碌在田地里。曹友蘭的父母是村里公認的好夫妻,幾十年來,兩人相濡以沫,和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從來不計較得失。他們用行動感染著曹友蘭一輩,孩童時期的曹友蘭,就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一到寒暑假時期,就到田地里,幫著父母插秧、割稻谷、曬稻谷。放學回到家,做飯洗碗洗衣服,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曹友蘭還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探望孤寡老人、關愛單親媽媽,跟“ 星星的孩子”做朋友……她還定期到源城區(qū)“志愿驛站”服務,為居民解答一些社保咨詢,陪社區(qū)的大媽聊聊天,為她們穿穿針線。
曹友蘭的“大愛”也影響著她的下一輩,她的兒子叫潘璟璐,是大家口中品學兼優(yōu)的好孩子。受父母的言傳身教,潘璟璐在外不厭其煩地幫助其他人,人緣極好;在家他把孝敬長輩付諸于行動。有一次,曹友蘭夫妻二人被同時安排到外地學習一周,潘璟璐主動向父母提出照顧老人的請求,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這一切,歸功于這個家庭長輩們身體力行的付出,正如潘璟璐在作文中所寫:“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他們不單是我血脈上的親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導師,成為像他們那樣孝敬父母的子女就是我的為子之道。”
本報記者 鄭婷影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