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完成全民族膚紋調查 發(fā)現各民族共同特征
從每個人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皮膚紋理中,專家發(fā)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家人”的有力證據。
這項歷時30年、國內上百家研究單位、千余名研究者共同參與的膚紋研究,徹底摸清了我國56個民族的膚紋“家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完成全民族膚紋調查研究的國家。
宋嵩制圖
膚紋蘊藏著古老民族的遺傳標志
不同人種、民族間膚紋參數各不相同
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就認識到,每個人的膚紋與生俱來、終生不變。
科學研究發(fā)現,這些嵴線花紋的不同形態(tài)中,還蘊藏了古老民族的標志和印記。
在不同的民族群體間,人們的手指、手掌和腳掌上的嵴線花紋存在很大差異,但同一民族群體的嵴線花紋卻相對穩(wěn)定。
科學研究表明,不同人種和民族間的膚紋參數各不相同。例如,白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的斗形指紋頻率僅為黃色人種(蒙古人種)的1/2強,但手掌上的小魚際紋是黃色人種的2.5倍,第Ⅲ指間紋的頻率是黃色人種的3倍。而黃色人種的第Ⅲ指間紋是非洲人種(阿非利加人種)的25倍,第Ⅱ指間紋是非洲人種的 1/10。
膚紋學研究否定了西藏和臺灣的“南來說”
以北緯33度為界,漢族分為南方群和北方群
膚紋可以作為甄別、尋根和溯源的遺傳標記物,科學家通過膚紋研究,可追蹤民族的起源及其遷徙路線。
1979年我國成立了中國皮膚紋理學研究協(xié)作組。30年來,在中國膚紋學研究協(xié)作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膚紋學專家張海國等一批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共采集和整理了我國56個民族的150多個模式樣本、含6.8萬多人的數百萬膚紋數據。
科研人員應用膚紋聚類分析統(tǒng)計法,發(fā)現我國的56個民族聚類成為南方和北方兩大民族群,并找到了民族膚紋的標志性群體,確定了中國全民族膚紋的基本分布格局。
研究人員發(fā)現,以北緯33度為界,我國漢族可分為南方群和北方群,南方群主要為長江畔或長江以南各群體,各群體間的差異小且較均質;北方群相互間的差異較大,并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群體歸于南方大群,張海國分析認為,這可能是首都人口遷入和遷出特別多的緣故。
在樣本分析中,研究人員還發(fā)現,華夏民族的古老遺傳密碼在現代人的膚紋上依然有著鮮明的印記。
通過分析和比對研究顯示,漢族的膚紋特征表現出很強的民族雜合性,是華夏民族集合的后代。
換句話說,數千年來,漢族是在與各少數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的,而少數民族也是在繁衍中與漢族進一步融合和發(fā)展的。
由此證明,中華民族既是多元的、又是一體的。
“此項研究還清晰地表明,藏族的族源與古羌族等民族有關,其膚紋表現出鮮明的中華北方群特征。由此證實,藏族源于我國北方民族,而絕非所謂的從印度來的 ‘南來之民族’。”張海國說:“此外,臺灣高山族的兩個樣本分別是人數最多的阿美人樣本和數量很少的噶瑪蘭人樣本。經過聚類分析,臺灣少數民族樣本都聚類在北方群內,與早些年所謂的臺灣少數民族源于南洋的結論也不相同!
(責任編輯: 俞瑋 ) |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