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村,期待著“華麗轉(zhuǎn)身”
石塊壘房見證生活艱辛 石屋雖老去景致仍迷人
從和平縣城坐車不足半個小時,便可來到和平陽明鎮(zhèn)碧坑自然村,夾雜在綠樹之間的石頭房子煞是引人注目,這就是當?shù)赜忻摹笆^村”。
石頭村里石頭多
一走進村里,最顯眼的要屬村里那幾座“磚石混血”的石頭房子:二進的二層樓房,底層是用石塊壘起來的,二樓則用磚頭水泥砌成對稱式,以底樓大門為中軸線,左右兩邊各開一扇窗。最令人難忘的是陽臺護欄的紋飾,四瓣花朵的造型,經(jīng)典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這些樓房在當時可是最時尚新潮的。或紅或紫、或青或黃的石塊糅在一起,中間有用磚塊修補的痕跡,石壁上爬滿藤蔓植物……
規(guī)模較大的要屬一座上世紀大集體的牛棚。近150平方米的房子,全部是用石塊壘起來的,頂蓋青瓦。多年的風塵堆積,使石房子的地基低于地面四五十厘米,高一點的人進門如果不低下頭,定會在不經(jīng)意間與石塊來個親密接觸。
在碧坑村里面,記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座村里最古老的石屋!敖夥徘埃练藷诉@里好多房子,這棟石頭房倒是保住了,算起來有很長時間了。”“好像是晚清時期建的石屋……”村民眾說紛紜,無證可考。就連在石屋里住了大半輩子的黃桃阿婆,也搞不清楚房子到底是誰造的呢。
石頭屋子建造不易
碧坑村依山傍水,地處偏遠,周圍的山上石頭很多,靠山而居的村民曾經(jīng)世世代代用石頭來建筑自己的家園。
據(jù)村里的老人楊志文回憶說,在上世紀70年代,建一座50平方米的房子少說也要十來噸石塊,當時沒有什么機械,造房子所需的石子全部依靠人力來開采、運輸。因此,造房子便成了一件需舉全家甚至借鄰里之力的大事。“我們把鑿下來的石頭用簸箕挑回家,每天要挑好幾十擔,一擔至少有上百斤。有時候碰上一些五六百斤的巨石,就得幾個人抬回去了。”
石屋逐漸破舊,不少外出的人只是偶爾才回來看看。
摸著粗糙不平的石塊,楊志文老人向記者介紹了建造一棟石屋需要的重要步驟:首先是用石頭為房子打地基、結面;第二步是壘石塊,這里頭學問很大,石塊的大小形狀不一,所充當?shù)慕巧彩墙厝徊煌欣庥薪堑,會放置在房子的四個角上,塊較大、面較平的石頭用來做外墻,“修外墻的時候,要特別小心,石塊得錯開來砌,否則房子要倒的!崩先苏f,壘到高處夠不著,就在旁邊搭一個腳手架,一人站在下面,把石頭往上一拋,上面人接住了繼續(xù)壘。墻壘好后,用攪拌過的泥粘合。修好外墻,便要開始做屋子內(nèi)部的“覆里”工作,“覆里”就是用小一些的石頭靠著外墻在內(nèi)里再壘一層內(nèi)墻,然后,用小石子填充內(nèi)外墻之間的縫隙。當時造的石屋一般高度都在一丈三尺左右,少數(shù)富裕人家會造二丈的房子。另外石屋的建造不受季節(jié)限制,一年四季均可施工,只要你有足夠的石頭。上世紀80年代后,大多數(shù)人家都開始用磚頭、水泥造樓房,石頭房和石匠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古老的石屋盼人來
越來越多當?shù)氐哪贻p人、條件好起來的家庭搬往城里住,留下石屋和守護著石屋的老人。據(jù)了解,村里人最多時達到100多人,而如今偌大的村子里只有12個老人常住,F(xiàn)在有些老人成了“候鳥老人”, 石屋里冬暖夏涼,冬天天冷他們住在山外邊,夏天涼快就回到村里面住。
祖輩們生活過的古老石屋散布在村落間,也許會成為城里人游玩的天堂。從碧坑村走出去的朱老師說,碧坑村雖然是陽明鎮(zhèn)最邊遠的山村之一,但如今碧坑村通往外面的路也打上了水泥,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到縣城!叭绱吮憷臈l件,如果把這些石屋好好保存的話,完全可以開辟成旅游景點!敝炖蠋熜U有信心地說。
張濤 田冬平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